(
课件网)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导 入 1.把握《琵琶行》基本内容,了解并初步掌握描写音乐的手法,赏析技巧。 2.理解音乐描写的多层含义,领悟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内涵。(重难点) 3.感悟诗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乐与诗的对话,深层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目标 琵琶行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文学上,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 ),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 走近白居易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他本人最得意的是他的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观刈麦》,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 目录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 绕砌蛩螿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 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 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 壹 肆 叁 贰 作者简介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以“为民请命”、“兼济天下”为人生宗旨。 这一阶段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卖炭翁》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文学主张: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后期:自被贬江州司马到去世,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他糅合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明哲保身。这一时期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代表作品: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课外链接: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等倡导。 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沿袭《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路子,反对吟诗弄月而无所寄托的作品。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且不以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真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 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歌要用来唱,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