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他是一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看看他是怎样抒发他那满腔的爱国情的! 辛弃疾 学习目标 (一)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写作背景; (二)把握怀古诗用典、对比的手法,以及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三)感受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理解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情。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豪放词派代表;宋词集大成者。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词作居两宋词家之冠。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词风多样,以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为主;也不乏妩媚清丽之作;笔法气势雄健、慷慨苍凉,意境深沉;长于用典。病逝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其词题材广阔,主要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河山、描绘农家生活及抒情小词。开禧元年(1205年),准备北伐,被起用为镇江知府。时年66岁。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苏辛:与苏轼并称 济南二安:与李清照并称 作者履历 辛弃疾出生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希望他成为大将之才,很崇拜西汉的名将霍去病,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疾”,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 1140年5月28日 14岁 进京赶考,实则勘察绘制金国地形为以后大战做准备。 揭竿而起,组织了两千多人的义军,投奔耿京。 21岁 耿京被杀,辛弃疾率50骑兵夜闯五万大军的金兵大营,抓住叛徒张国安,南渡临安,张国安被斩首示众。 22岁 南渡后,被封官,从此开始了仕途生涯。因力主抗金,屡遭排挤。 23岁 时值宋高宗驾崩,赋闲在家的辛弃疾,看到北伐有望,找来好友朱熹、陈亮商讨光复大计。 47岁 朝廷启用辛弃疾北伐,但只是有名无权。 63岁 担任镇江(也就是京口)知府。(写作时间) 66岁 1207年10月3日 辛弃疾病逝。 靖康之耻 1127年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 剑有杀气、词有柔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 重视音律谐婉, 语言圆润, 清新绮丽, 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气象恢弘雄放,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 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不拘守音律,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 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 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 知识链接 怀 古 诗 史 咏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定义: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等。 形式标志: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基本思路: 用典、对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常用手法: 知识链接 怀 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