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上期9月份半月考高 二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章的地位与影响,往往不在于其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其对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在于它是否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是否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发挥与阐释的空间。《大学》以不足两千字的篇幅,却成为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的经典,原因正在于此。《大学》在儒学史上的定位及其学派归属,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传统看法,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子、荀子两派,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与发展理路。孟子重心,谓之内在论;荀子隆礼,谓之外在论。宋之学者多以《大学》为内在一系,属于思孟学派。在宋儒建构的道统谱系中,《大学》归于曾子,与子思《中庸》、孟轲《孟子》承续一脉。朱熹以《大学》归于思孟一派。理学中陆、王一派虽然也以《大学》为内在一系,但其对《大学》的理解与程朱颇有差异,《四书》中《大学》也一直是两派争论的焦点。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自然应该归于荀学一派。徐复观先生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孟荀同言礼义;但孟子多就心上言;而荀子则多就法数上言。《大学》乃属于孟子以心为主宰的系统,而非属于荀子以法数为主宰的系统。知乎此,则《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认为其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那么,《大学》思想性格究竟更接近于荀学,还是与《中庸》《孟子》一脉相承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大学》本身,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与成书时代的精神状况。 就《大学》之思想主旨说,我们以为其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就其成书年代看,我们认为《大学》成书较早,所以既不可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也不可能受荀子思想的影响,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作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理论总结与系统阐释,《大学》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然而作为战国早期儒学的一篇经典,《大学》的一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其后思孟学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大学》之“明德”“正心”“诚意”,虽然并不是以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其“德”“心”“意”也并不具有先天的道德善性,但其中一些论述的确具有了孟子心性之学的萌芽,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大学》之“心”并非道德之心,与孟子所论之心显然不同,但《大学》论“正心”已经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性之学开了端绪。修身之所以要正心,因为心之作用重大,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对“心”之作用的强调,在以前的儒家思想中从未见到,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之探讨。然而,由于受外界物欲的干扰与遮蔽,“心”又往往偏离其正,所以修身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必以正心为先。 这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之思想主张。以此而论,《大学》似乎与思孟学派更为接近。 然而,作为战国早期的著作,其思想往往呈现出过渡性,往往蕴含了其后某种或某几种思想学说的因素或者端绪,往往表现出兼容性、模糊性。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并,所以冯友兰先生在《〈大学〉为荀学说》中发现了其与《荀子》思想的一致性,并列举大量的证据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