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6392

7.《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05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听听,秋的声音,课稿
  • cover
《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以诗为镜,照见秋之灵韵 《听听,秋的声音》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短诗,亦是一篇浸润着“留白之美”的略读课文。作者毕国瑛没有铺陈秋的斑斓色彩,而是以“听觉”为笔,捕捉黄叶道别、蟋蟀吟唱、大雁叮咛等自然声响,将秋的灵动与深情藏进凝练优美的诗句里。读这首诗,如临一汪澄澈的秋潭,耳畔是轻响,心中是暖意,文字的韵律与秋的气息浑然一体,恰是“诗中有画,画中有声,声中有情”。 结合部编版三年级“感受语言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要求,立足班级学生“已能独立识字,却难在‘由文入情’‘由情悟美’”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三维一体”的诗意进阶: 1. 读之韵: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进而带着对秋的温柔感知,有感情地诵读,让文字在唇齿间流淌出秋的节奏。 2. 悟之美: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刷刷”“ ”等声响在脑海中化作具体的秋景,从秋的声音里触摸秋的美好与诗意。 3. 创之趣:仿照诗歌“声+情”的句式特点,尝试续写诗句,让学生以诗为媒,表达自己眼中独有的秋声秋韵。 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以声为桥,走进秋的心境”———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中的声响,想象秋的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里藏着的“淡淡不舍”与“浓浓欢喜”;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踮起脚尖够到诗”———如何让三年级学生摆脱“仿写等于复制”的局限,将自己对秋声的真实感受融入诗句,让续写的文字带着“孩子气的诗意”。 为了搭建“入诗”的阶梯,课前我准备了一套“秋的感官礼盒”:有火红的枫叶实物(触之有秋的质感),有秋声合集音频(黄叶飘落、蟋蟀鸣叫、大雁南飞的原声),有配着轻音乐的秋景图(银杏铺地、稻谷翻浪的动态画面),还有提炼出的诗中“关键词卡”(如“叮咛”“歌吟”),让学生在视、听、触的联动中,先与秋“撞个满———。 本课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于“诗意语文”而言,课时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让学生在这四十分钟里,真正“走进”秋的诗境,让心灵与秋声共鸣。 二、说教法与学法:以情为魂,浸润诗意生长 (一)教法:以“浸润”代“讲授”,让诗意自然流淌 在“秋天”主题单元中,《听听,秋的声音》是独特的“听觉篇章”。若说其他课文是“给秋画了一幅画”,这篇诗便是“给秋录了一段歌”———缺了这歌声,秋的韵味便少了一半灵动;少了这诗行,秋的意境便少了一层含蓄。因此,本课教法始终围绕“诗意浸润”展开,以“美”为底色,以“情”为线索,以“思”为羽翼: 情境渲染法:用枫叶实物、秋声音频、秋景图搭建一个“沉浸式秋境”,让学生一进课堂就“站在秋里”,而非“隔着课文看秋”。 想象品读法:不直接讲解“黄叶道别是什么意思”,而是通过“如果你是黄叶,会对树妈妈说什么”的追问,让学生在想象中与诗句共情,再以朗读传递这份情感。 角色共情法:让学生化身蟋蟀、大雁,用自己的语言演绎诗中的“歌韵”与“叮咛”,让文字从“纸上的符号”变成“心中的表达”。 留白引导法:面对学生的感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用“你从这个声音里听出了不一样的东西”“这样的感受真特别”等话语,给学生的诗意想象留足空间。 (二)学法:以“体验”代“被动”,让学生成为“赏秋人”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带着“具象化”的特点,他们对“美”的感知,往往始于“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事物。因此,本课学法注重“感官联动”与“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亲历”中习得“读诗、品诗、写诗”的方法: 听秋声:用“小耳朵仔细捕捉”的方式,从教师范读、音频素材中分辨秋的声响,培养“从声音中找画面”的能力。 品秋情:通过“说感受”“演角色”,将自己的情感代入诗句,理解“叮咛”不是简单的“说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