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踌躇满志的苏轼 豪放不羁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城子 江 苏 轼 学 习 目 标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背景解读 悼亡诗是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早在《诗经》中就这类诗歌,后来一般认为始于晋代潘安,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诗经·唐风·葛生》) “不仅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悼亡诗》)“开中国悼亡诗先河”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其四》) 诵读指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思量”应读轻音、“难忘”应读重音。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干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 “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读长, “尘满面,如霜”短促。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题: ①“乙卯”,即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距离王弗去世十年。 ②“正月二十日”有何特殊? 正月二十日是中国传统“天穿节”“补天日”是以妇女为主的祭祀日子。在这个日子,难免想起贤惠、美丽的亡妻。 ③“夜记梦”,夜半梦醒,感慨万千,即提笔记下,怕美好瞬间消逝,这是怎样的深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诗歌赏析: 1.怎么理解“两茫茫”?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生死相隔,岁月流转的茫然。 “两茫茫”强调生者与死者一样,可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妻子死后刻骨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2. 如何理解“不思量”却“自难忘”呢?这不矛盾吗? ①不矛盾。 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③“自难忘”说明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