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3213

10.1《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236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0.1,劝学,教案,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必修上册10.1《劝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主题的经典篇目,出自《荀子·劝学》。全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与态度三个维度展开,以丰富生动的比喻贯穿始终,逻辑严密,语言形象,既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典范,也是高中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重要范本。通过本文学习,学生可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接触过浅易文言文(如《论语》十二章、《师说》选段),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意,但对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辩逻辑、比喻的深层含义理解较浅;对“学习”的认知多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系统性思考。需通过逐句翻译疏通文意,结合生活实例深化对“学不可以已”核心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劝、学、青、中、参、省、假、舆、绝、生”等重点文言实词及“于、而、之、焉”等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全文,积累“青出于蓝”“锲而不舍”“积水成渊”等成语;理解比喻论证的特点,学习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的论证逻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关系,提升类比推理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荀子说理语言的形象性与逻辑性,体会先秦散文“喻巧而理至”的美学特点。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学不可以已”的深刻内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辩证看待荀子“性恶论”背景下的学习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句翻译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梳理论证思路,把握“学不可以已”的核心观点。 难点:理解比喻论证的逻辑层次(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如何论证“学习可改变提升”);联系现实思考“学不可以已”的当代意义。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整体感知)、串讲法(逐句翻译)、问题引导法(思辨探究)、小组合作法(文言积累与翻译实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逐段翻译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两组对比素材: 素材1:某学生初中成绩优异,高中后因“学得差不多了”放松学习,成绩下滑; 素材2:科学家屠呦呦85岁仍坚持研究,团队从古籍中寻找灵感,最终提取青蒿素。 提问:“这两则材料共同指向什么话题?古人如何看待‘学习是否需要持续’?”引出课题———《劝学》(“劝”:鼓励,勉励)。 【学生活动】观察素材,思考并回答:“学习需要持续努力”“古人可能强调学无止境”。 (二)初读感知:正音断句,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或播放音频),要求学生标注字音、停顿(重点指导:“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虽有(yòu)槁暴(pù)”“知(zhì)明而行无过”“跂(qǐ)而望矣”“锲(qiè)而不舍”)。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尝试断句(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齐读检测,教师纠正节奏问题(强调:议论性语句节奏舒缓,比喻句可稍轻快)。 (三)精读翻译:第一、二段(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任务:逐句翻译第一、二段,小组合作解决疑难,教师点拨重点文言知识。 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 解读:开篇直接点明核心观点,开门见山,语气肯定。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改变与提升(比喻论证) 原文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翻译: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取的,却比蓼蓝草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之”:代词,指蓼蓝草;“于”:比;“为”:凝结。) 解读: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生活常见现象,比喻学习能让人超越原有的状态(学生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