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3563

广东省湛江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1337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东省,湛江市,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
  • cover
广东省湛江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江南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比较适宜的自然环境。6000年前中国经历了一个气候温暖时期。据竺可桢等人推测,当时黄河中下游的年平均气温较现在高出2摄氏度左右,而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气候过于湿热,不太适合人类居处。植被过于茂密,不少地方应为热带丛林,水道密集,湖沼遍布,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无法开发农业。即使在气候已经变冷的西汉初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还是中原人的常识。虽然这里的“江南”主要指今江西、湖南的长江以南部分,但长江下游江南部分大致也是如此。 随着气候变冷,黄河流域气温下降,降水量、光照量、积温减少,影响农业生产。河流水位降低,冬季冰封时间延长,影响航运。虽然降水量减少,但降水集中于夏秋之交,导致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更因中游地区的变牧为农和不合理开发而加剧。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中的淤积形成陆上悬河,造成频繁决溢和大幅度改道,生态环境恶化,百姓生命财产频遭威胁。与此同时,长江流域与江南地区变得适宜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存。以后虽然出现过几次气候冷暖的转变,但都未突破以往的极限,因而这样的趋势并未逆转。 江南文化的发展与人口南迁正相关。在农业社会,人口是基本的劳动力。人口也是文化传播唯一的、最活跃的载体。移民的整体素质和移民迁出地的状况决定了移民对迁入地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历次人口南迁都是从中原发达地区,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重心所在迁至江南,最后一次南迁(靖康之乱后至元代)也不例外。移民中的“衣冠”,即宗室、贵族、官员、士人的比例很高,这些人又掌握着行政权力,拥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传播能力和影响很强。 秦始皇时已有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从中原移民至江南丘陵山区的记载。秦汉之际、两汉之际和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都有中原人士避居江南,其中一部分人就此在江南定居。永嘉之乱后至南北朝末年、安史之乱后至五代末、靖康之乱后至元代这三次持续的、大范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江南地区都是最大的享受好处者,不仅增加了大量人口,而且吸纳了大批人才。到明清时代,江南在科举、学术、教育、文学、艺术、工艺、出版等各方面的优势已无可争议,难以撼动,并且保持至近代。 中华文明因江南文化而更丰富多彩。江南优美妩媚的自然环境和富足丰饶的物质条件使中华文明产生了更多的文化形态,发展得更丰富多彩。山水诗、六朝小品、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受到江南山水的熏陶孕育,无不因江南而更显神韵魅力。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兴盛和市镇的繁荣催生了市民阶层,产生了市民意识和市民文学,也凝聚了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王阳明独树一帜———将商业从末业提升到与农业相同的地位。到了近代,上海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江南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场所和中国文化的输出地,产生了最多的出国留学、游学人员和学成归国人员,涌现出最多的科学家和现代专家学者。 (摘编自葛剑雄《中华文明中的江南文化》) 材料二: 记者:江南文化的建设,您觉得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葛剑雄:我们讨论的江南文化,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江南文化其实有很大差别,比如,唐朝、宋朝和当代的江南文化就各有特色。白居易说,“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今天我们在那个位置的枕上估计就看不见钱塘江了。 文化建设必须明确时空坐标———我们讨论的究竟是六朝的江南,还是宋明的江南,抑或当代长三角的江南?这个基本概念不厘清,所有讨论都会失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