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 高 猜猜登上高处会抒发何种感情? 表达思念之情 表达个人渺小、身世之悲 抒发豪情壮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君子登高必赋” 导入 导入 学习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 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理解“悲”的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 壹 贰 叁 肆 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真实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有着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其人 (712—770) 涉世不深 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忧国忧民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杜甫人生四时期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客居四川夔(kuí)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处于一片动乱之中。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写作背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ǔ 杜甫 zhuó 任务一:配乐诵读,吟咏诗情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一生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备尝艰苦,国难家愁,使我白发日多,穷困潦倒病体日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 1.疏通文意 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叶 草木摇落的声音 远离故乡 晚年 adj-v:增多 哀颓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落,望不到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景 抒情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请你根据诗中体现“悲愁”的意象,体会诗人之”悲“。 2.请找出最能体现全诗的情感基调字,并梳理层次内容。 任务二:涵咏词句 品味诗情 意象 特点 内涵 风 迅急 秋风是凛冽的,使人感到非常冷。身冷心更冷。 天 高 远 在广阔的天地间,只有孤苦的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猿 哀鸣 听到猿的凄厉哀鸣,使人内心更感悲凉。 渚、沙 清、白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清”“白”冷色调,突出环境的肃杀凄凉。又写出壮阔宏大的背景 鸟 飞舞盘旋 鸟在天地间盘旋,形单影只,写尽孤独哀伤。 任务二:涵咏词句 品味诗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