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课堂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Cultural common sense 任务一:学习经典与常识检测 四书 五经 六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 ? ? ? ? ? ? ? ? ? ?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作品介绍 一.曾子传《大学》 关于《大学》的作者,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一般认为是曾子。也有人认为《大学》的心法来自孔子,曾子记录传出。 二.戴圣辑《大学》 西汉戴德、戴圣叔侄(大戴、小戴)整理儒家典籍,分别整理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今《大戴礼记》不全,《小戴礼记》,简称《礼记》,成为儒家的根本经典,名列“十三经”,和_____、_____并称“三礼”。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政治、教育、美学思想。 《仪礼》 《周礼》 解读题目 何为大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小学”最初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汉代以来指分析文字字形、研究字音、解释字义等方面的学问。 解读题目 何为大学? “大学”: 1、博学; 2、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经世治国之学 Translate texts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翻译课文 ①明:动词,彰明 ②明:形容词,美好的 ③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使……去旧 ④止:达到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美好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状语后置 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 ①知:知道 ②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心不妄动 ⑤安:性情安和 ⑥虑:思虑精祥 ⑦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翻译课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近: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翻译课文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道 本 末 最 高 境 界 目 标 坚定 宁静致远 安贫乐道 深思熟虑 终有所得 思想上 2、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 1.结合注释,翻译第二段。 2.“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①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②其身。 ①齐:使……整齐有序 ②修:修养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