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6届高考适应性测试(一)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D (3分。D项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到“最早只有春社,自汉代以后始有秋社”,可见春社早于秋社,而非“在此之前只有秋社”。唐宋时期是进一步将社日具体化为“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2. C (3分。A项错误,“农时”含义与今天基本相同;B项错误,材料一并非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从多角度阐述现象;C项正确,“玄鸟归”与白露时节对应,正是预报农时的体现;D项错误,该句总结的是家燕作为生态指标和“天人合一”理念的启示,并未直接回答具体用途,而是价值层面。) 3. ①预报晴雨;②随着农耕文明发展,古人逐渐将燕子物候与农时、祭祀结合,使其从神坛走向田间,成为指导农耕的物候标志;③“燕子低飞大雨到”蕴含何种科学原理? (3分,每空1分,衔接恰当、切中要点即可。) 4. ①针对性强:每个问题聚焦一个具体方面,使内容清晰有条理。 ②互动性强:模拟对话情境,更贴近读者认知习惯,易于理解吸收。 ③逻辑清晰:通过问答层层递进,从历史到科学再到当代启示,结构严谨。 ④概括性强:答案直接提炼核心信息,避免冗长论述。 (4分,任答两点即可。) 5. ①环境稳定性:乡土社会气候、物候规律代代相传,家燕迁徙、低飞行为与节气、降雨的关联稳定可循,经验有效。 ②经验传承:古人通过“燕子低飞大雨到”等谚语将观察转化为生产指导,代代应用,成为“礼”的一部分。 ③解决具体问题:不追求抽象规则,而是针对具体农时、具体问题提供方案,体现“个别解决”的乡土智慧。 ④自然敬畏:将燕子物候与祭祀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实践,强化了经验的文化合理性。 (6分,任答三点即可。) 6. D (3分。A项错误,巡警的态度是“震惊又兴奋”,而非敬畏;B项错误,父亲俯身倾听士兵,体现的是悲悯而非冷漠;C项错误,喜顺的追问体现底层民众对命运的茫然,而非对革命的反思;D项正确,鼓声在溃败中依然响起,象征革命精神未被彻底湮灭。) 7. A (3分。A项错误。亡灵视角并未“消解死亡恐惧”,反而通过尸体被羞辱、搬运的细节强化了死亡的惨烈与荒诞,凸显的是个体在历史暴力中的无力感,而非“精神永恒”。) 8. ①增强历史纵深感:亡灵视角与现实视角交织,打破线性时间,揭示革命创伤的延续性。 ②强化主观体验:亡灵视角直接呈现死亡瞬间的感官细节,增强悲剧张力;现实视角则通过病中恍惚状态,表现精神上的未解脱。 ③深化主题:亡灵视角控诉历史的暴力,现实视角展现革命后理想的迷失,共同揭示革命未能真正改变社会的困境。 (4分。在内容、情节上的作用2分,在主旨上的作用2分,言之有理即可。) 9. ①巡警射杀“我”:在暴力与死亡中,良知体现为对生命尊严的坚守,“我”希望被遮盖脸孔,是对个体尊严的最后的呼唤。 ②父亲自杀:理想溃败后,父亲选择面对良知———他无法承受士兵的死亡与革命失败的责任,以自杀终结痛苦。 ③喜顺的追问:喜顺代表底层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迷失,他的追问实为无意识的诘问———革命后何去何从?此时“面对良知”意味着正视历史创伤与个人责任,而非逃避。 (6分,每点2分。) 10. BEG 11. C (3分。“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代词“之”,但原句除省略句外,亦是状语后置句。) 12. B (3分。B项因果倒置,原文中沈复是先“心注不能释”(内心倾慕),随后才“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而选项B将“担忧福泽不深”置于“心生爱慕”之前,逻辑顺序颠倒,暗示担忧是因、爱慕是果,与原文矛盾。) 13. (1)只看见对岸萤火虫光亮,亮起熄灭无数光点,像梳子般穿梭编织在柳树堤岸蓼草沙洲之间。 (2)我亦被传染,缠绵病榻二十余日。这真是人们所说的乐极生悲,此劫竟成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