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部分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解读。 1.单元视角 先从纵向承接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是对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三下“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能力要求的提升,也是对四年级上册“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的发展承接。 再从单元内横向来看。本单元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基于这一主题,本单元有机编排了一组课文,表达风趣的方式各有不同,文言文《杨氏之子》主客谐音逗趣的应答式幽默,《手指》一文由物及人的吐槽式幽默,《童年的发现》自我调侃的自嘲式幽默。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幽默风趣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从第一篇的读中体会、说中尝试运用,到第二篇的读中自主发现、仿写中尝试运用,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中的读法运用,循序渐进,层层落实。 2.文本视角 再定点来看文本。 《童年的发现》一文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 细读文本,我发现有以下两个特点: 从语言特色来看,本文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 从文章结构上看,本文以“发现”为中心,用倒叙手法讲述故事,其中穿插了许多内心独白,用自言自语的形式幽默地表达内心想法。 3.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结合文本特质,对应2022版课标,本单元主要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4.立足学情 结合我班学生实际,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写字与阅读能力,但不具备深入探索文章的写作方法及语言魅力的能力。“语言风趣”是一种感觉,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预计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将“找出课文有趣的部分”和“感受课文语言的风趣幽默”确定为本课的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理解、学情的研判,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祸、痴”等10个生字,借助词典、联结生活理解“胚胎、困窘”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图示支架,梳理内容,理清“我”的探究过程。 3.借助“妙言趣语推荐卡”品悟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单元三篇文章中幽默的异同,并迁移运用。 其中目标二是重点,目标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分四个板块进行学程解说: 板块一:学习生字词,梳理内容 这个板块我分三个教学环节。 1.检查字词。我先出示本课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基于预习检查字词。通过对课前预习单的统计,分组出示词语。第一组是难读的二个词语:胚胎、祸患。第二组出示难理解的三个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天赋痴迷”,联系生活理解“绞尽脑汁”、查字典理解“困窘”。自此,完成教学目标一。 2.借图示支架,梳理趣事。想要品味本课的风趣言语、解锁幽默密码,首先要理清作者童年发现的趣事。但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行文有序,但脉络不明晰。预计梳理课文脉络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分三步展开指导:第一步,我先出示作业本第二题的图示,再引导学生化身作者,梳理“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学生借图示支架能更清晰地将全文按探究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二步,我让学生默读3-13自然段,继而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句填写图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将巡视指导,一方面提醒学生专注阅读,另一方面也了解学生完成的基本情况,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概括。在此过程中,预计学生在概括第13自然段的探究过程会遇到困难。我引导学生小组内互相对比,互助完善,形成完整、有序、简洁的探究图示。第三步,我让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