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节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1课时) 选词填空 试试把结果拖到横线上 1.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2.根据这个问题作出了什么假设? 3.作出假设前,科学家做了什么工作? 4.作出假设后,科学家做了什么工作? 5.实验中人为控制的条件是什么? 6.最后得出来什么结论? 7.为什么要强调多次重复上述实验? 自主阅读,回答以下问题 1.发现并提出问题: 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 实验法研究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 响尾蛇是一种毒蛇。长约2米。身体呈绿黄色,具有菱形黑褐色斑。尾端有角质环,运动时能发出声音,故称为响尾蛇。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也有近似种。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小资料 4、一只没有被响尾蛇咬伤的动物不能触发响尾蛇的追踪行为. 1、响尾蛇的视力不好,它的眼只能感受可见光,而不能看清物体. 2、响尾蛇的眼下方有一对能感受热的结构,可以感受较近的动物体温. 3、响尾蛇的舌能感受空气中的气味. 利用信息,作出推测: 1 响尾蛇的视力不好,他的眼只能感受可见光,而不能看清物体。 2 响尾蛇的眼下方有一对能感受热的结构,可以感受较近的动物体温。 3 响尾蛇的舌能感受空气中的气味。 4 一只没有被响尾蛇咬伤的动物不能触发响尾蛇的追踪行为。 推测:森林中光线昏暗,响尾蛇视力不好,无法靠视力去追寻猎物。 推测:响尾蛇可感受较近动物体温,感受不到跑远了动物的体温。 3.作出假设: 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猎物的。 4.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影响响尾蛇追寻猎物的环境条件是_____; 气味 研究的实验条件是_____, 有气味 对照条件是_____。 无气味 我们把发生变化的环境条件叫做变量。 探究实验一般只设一个变量 A B 实验1 被蛇咬过的死老鼠 5、实施实验并记录 A B 实验2 未被蛇咬过的死老鼠 6.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实验结果与我们的假设一致。 7.得出结论: 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猎物的。 1. 实验中两只死老鼠的唯一区别是什么? 动 动 脑 2. 为什么要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老鼠? 是一只老鼠被蛇咬过;另一只老鼠未被蛇咬过。 变量就是有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 做对照 1.发 现 并 提 出 问 题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作 出 假 设 4. 设 计 实 验 方 案 5.实 施 实 验 并 记 录 6. 分 析 实 验 现 象 7. 得 出 结 论 实验法研究的步骤 第2节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2课时) 1、查找有关鼠妇及其生活的资料信息,并且注意观察鼠妇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2、根据实验法的重要步骤,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1)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2)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实验法研究的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作出假设; 4.设计实验方案; 5.实施实验并记录; 6.分析实验现象; 7.得出结论。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鼠妇 (潮虫、西瓜虫) 探究环境中的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单一变量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鼠妇俗称潮虫,在阴暗角落里生活,在光线明亮地方很少看到。 提出问题: 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寻找鼠妇 如果结论和假设不一致,应该怎么办 重复多次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 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作出假设: 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 制定计划: (1)选择实验材料。 (2)确定变量。 (3)设计对照试验。 除了光照外,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样 10只鼠妇、纸盒、玻璃板(一半遮光)、湿土 光 观察、记录鼠妇每隔2分钟在两种环境中的个数,填入下表 对照实验避干扰,重复实验避偶然; 提出问题: 光对鼠妇生活有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