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8937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任务式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407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词,格式,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教学设计 课时基本信息 课题 《登岳阳楼》 课型 诗歌鉴赏 年级 高一 第 课 时 设计者 学习内容 赏析登高诗的方法、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目标 1、诵读赏析登高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重难点 1、诵读赏析登高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目标分析 通过诵读,体会登高题材的特点,掌握规律,便于理解这类诗歌。品味杜甫诗歌独特的诗歌魅力。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一、引入新课 二、课前任务 三、课中学习任务一 四、课中学习任务二 引入新课 展示登高诗的特点: 登高—望远—抒情 1、诵读,感受音韵美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请结合登高诗的特点“见景”“抒情”分析诗人见了哪些景,抒了怎样的情,又以何种艺术手法抒发诗人的情怀。小组选取代表发言。 明确:所见之景———洞庭湖、岳阳楼。所抒之情———时光易逝。所用之法———对比、虚实结合、夸张、情景交融 任务二: 一、杜甫诗风的主旋律是“ ”,请结合《登岳阳楼》探究这种诗风在诗中的体现,小组选取代表发言。 明确: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1、沉郁———思想内容, ①“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②“郁”即“积”,“郁”即“积”,指感情愤懑、抑郁。 2、顿挫———艺术形式(技巧) ①情感的波澜起伏 ②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③音调、音节的抑扬顿挫 二、本诗是如何体现其诗风特点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1、沉郁: ①情感的沉郁: 家国与个人的双重悲怆。以洞庭湖的浩瀚动荡暗喻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的时局,壮阔的景色中隐含深重的忧患意识,展现杜甫对国运的深沉焦虑。由个人漂泊之苦突然转向对北方战事的关切,将一己之悲升华为家国之痛。眼泪不仅为自身命运而流,更为天下苍生而洒,情感深厚悲怆。 2、顿挫: ①章法的跌宕与语言的凝练。 结构起伏转折: 首联从“昔闻”的向往到“今上”的现实,是时间上的顿挫; 颔联写景从宏观“吴楚”“乾坤”到颈联“亲朋”“孤舟”,是空间上的收束,由阔大转为狭小,再以尾联“戎马关山北”将视野拉回家国,章法如波浪起伏,情感在抑扬中蓄势。 语言的凝: 全诗无华丽辞藻,却字字千钧。如“日夜浮”以动态写洞庭湖的浩渺,暗含时局飘摇;“老病”“孤舟”以极简之笔墨勾勒晚年惨状,“涕泗流”则以直白的动作收束,将悲怆推向高潮,语言凝练而张力十足,体现顿挫的节奏感。 温故知新:忆所学杜甫的登高诗《望岳》《登高》,小组讨论登高诗的特点。找同学发言。 结合登高诗的特点“见景”“抒情”,分析诗人见了哪些景,抒了怎样的情。小组选取代表发言。 小组合作探究: 请结合《登岳阳楼》探究这种诗风在诗中的体现,小组选取代表发言。 学生掌握登高诗的特点,便于赏析同题材的诗歌 学会鉴赏登高诗 学以致用,品味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生品味诗风会理不清头绪 作业设计 《登岳阳楼》和《客至》同为杜甫的诗,但诗风却不同,请结合两首诗分析其不同之处。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客至:指崔明府(县令)来访,杜甫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舍南舍北:指草堂周围。 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蓬门:简陋的草门,代指寒舍。 兼味:多种菜肴。 旧醅:隔年的陈酒。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暂居。此时生活相对安定,友人崔明府(一说为杜甫母姓亲戚)到访,诗人以诗记录下欣喜之情。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