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9597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世界音乐博览会》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10-2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93次 大小:6917125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时,教案,课件,世界音乐博览会,第二,新课标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奇妙的声音世界 第二课时 《世界音乐博览会》 课题 《世界音乐博览会》 单元 1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奇妙的声音世界》的第二课时,承接第一课时 “感受自然与生活中的声音”,是声音感知向音乐本体认知的关键过渡。单元以 “声音的多样性与音乐性” 为核心线索,本课通过 “世界音乐博览会” 的情境创设,将分散的声音感知聚焦于 “乐器家族” 这一音乐核心载体,引导学生从 “听声音” 向 “识乐器、辨音色、懂特征” 进阶。同时,本课所建立的乐器分类、声音类型(点状 / 线状)等基础认知,为后续单元 “节奏密码”“旋律密码” 的学习提供了感性素材与分类框架,是构建音乐基础素养的重要基石。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自然与生活中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征,具备简单的听觉辨析能力,但对 “乐器” 这一专业载体的认知几乎为零,缺乏对乐器分类、演奏方式等概念的了解。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博览会”“展馆” 等情境化内容兴趣浓厚,喜欢游戏、模仿等互动式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通过高频互动与趣味环节维持学习状态。对 “点状声音”“线状声音” 等抽象概念难以直接理解,需依托听觉体验与具象比喻(如 “小点点”“一条线”)辅助认知;对乐器名称与特征的记忆易混淆,需通过重复感知与多感官参与强化记忆。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通过听赏不同乐器片段,能初步区分点状声音与 线状声音的听觉差异,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魅力,初步建立对乐器音色的审美偏好。艺术表现目标:能准确模仿五大乐器家族的核心演奏方式,动作贴合乐器发声逻辑。能分辨乐器音色,能跟随音乐用拍手方式表现简单节奏。创意实践目标:能将课堂所学乐器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隐形乐器,能制作简单的生活乐器,培养 “万物皆可乐器” 的创意意识。文化理解目标:了解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的基本区别,感受乐器文化的多样性。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独特韵味初步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喜爱与认同。 重难点 重点:认识五大乐器家族的代表性乐器,能说出其名称与核心演奏方式。初步区分 “点状声音” 与 “线状声音”,知道打击乐器、弹拨乐器以点状声音为主,吹管乐器、弓弦乐器以线状声音为主。难点:准确理解并区分 “点状声音” 与 “线状声音” 的听觉特征。清晰辨析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的差异,建立乐器文化分类认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 创设情境:以 “凤鸣山谷新旅程” 为主题,讲述小九和麒麒带领大家参观 “世界音乐博览会” 的故事,引出本课主题。 2. 出示展馆路线图:讲解逛馆顺序(打击乐器馆→弹拨乐器馆→吹管乐器馆→键盘乐器馆→弓弦乐器馆→乐器工坊),明确探索任务。 1. 聆听故事,跟随教师进入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2. 观察路线图,了解本节课的学习脉络,明确参观顺序。 依托单元故事角色,以 “博览会” 情境契合一年级学生的趣味需求,快速集中注意力;路线图的呈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学习框架。 二、新课教学 1. 猜声音游戏:播放不同乐器声音片段,提问 “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乐器声音特点,揭晓乐器名称。2. 打击乐器馆教学:出示中国鼓、小军鼓、三角铁、镲的视频,介绍其外形、材质与演奏方式(敲击、摇晃)。播放声音片段,引导学生发现 “发出声音后很快变小” 的特点,讲解 “点状声音” 概念。3. 弹拨乐器馆教学:出示吉他、竖琴、琵琶、古筝的视频、音频,介绍其核心特征与演奏方式(拨动琴弦)。播放声音片段,提问 “弹拨乐器的声音和打击乐器一样吗”,引导得出 “均为点状声音” 的结论。4. 吹管乐器馆教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