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百合花是一种十分美丽的鲜花,它有着百年好合、纯洁神圣、清纯可爱、深深的祝福和伟大的爱五种较为常见的花语含义。 尝试说出百合花的花语 导 茹志鹃 战火中的青春赞歌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百合花》 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篇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的风味。 ———茅盾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市,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过孤儿院。1942年在浙江武康县初中毕业。次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1955年从部队转业,任上海《文艺月报》编辑。她在文工团时即已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写过一些获得好评的歌词,话剧。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好些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 作者介绍 茹志鹃是以一个新中国的妇女的观点,来观察、研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妇女的,在作品中特别是关于妇女的,从一个女读者看来,仿佛只有女作家才能写得如此深入,如此动人! --冰心 创作特色: 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从文学体裁上说,这是一篇什么?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小说定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文体解读:小 说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1.人物 小说三要素 2.情节 3.环境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 C.细节描写 情节结构模式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基本模式: 特殊模式: 摇摆式:“一波三折” 欧亨利式:结尾揭示真相 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1、了解茹志鹃及小说创作背景;把握小说通过典型细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清小说的情节,分析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特点及“我”的作用。 3、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把握小说的构思技巧,体会小说表现的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体味小说的散文化与诗意化特点。 学习目标 一、梳理小说情节 通讯员带我前往包扎所(1-23) 通讯员随“我”借被子(24-43) 通讯员救人牺牲(44-57) 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58-59)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带路—借被—牺牲—献被(盖被) 情节概要 1.初读文章,按照小说的情节布置,划分文本层次。 2.叙述视角:文中以谁的视角展开叙述 “我”的视角是有限视角和女性视角,小说前三分之一是写“我”眼里的小通讯员形象,中间三分之一是写“我”眼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而他俩唯一的一次单独接触则完全虚写,我们只能通过对小通讯员已有的了解想象当时两人初次见面的“窘状”,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作者一笔高明的“留白”。 文中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是一处非常经典的细节描写,这个细节先是出现在“我”的眼睛里,但事实上前面新媳妇也关注到了衣服的破洞,但并没有正面写。叙述者“我”关注了这个破洞,新媳妇也关注到了这个破洞,只有女性才会对衣服上的破洞那么敏感。 叙述方式 叙述人称(视角) 悬念 抑扬 衬托 突转 伏笔 铺垫 对比 照应 线索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