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赏析诗歌人物形象——— 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中国古典诗歌 文体常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按形式分为: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 文体常识 (2)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 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中国古典诗歌 文体常识 (3)词 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中国古典诗歌 文体常识 (3)词 ③词的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中国古典诗歌 文体常识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鉴赏人物形象“4角度” 技法指津 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陆游的《书愤》,题目为“书愤”,即“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注释为“淳熙十三年(1186)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这已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的形象 角度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角度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角度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是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关于诗歌人物形象的考察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内容)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注意:答题时一定是形象特点词摆前面) 2.“诗歌后两联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人物形象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中塑造某某形象有何用意?”(内容+手法+感情) 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诗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