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甫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 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1.感怀身世 登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思亲怀乡 3.怀古伤今 4.言志抒情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 知多少? 写作背景 知多少?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kui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窘困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住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融;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诵读、理解 首 颔 颈 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ǔ 杜甫 zhuó 七言律诗的一般停顿规律: 2 ∕ 2 ∕ 1 ∕ 2 2 ∕ 2 ∕ 2∕ 1 本诗的诗眼是? 起 承 转 合 文学常识 (一)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讲求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两大类 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 从篇幅上分 (1)律诗,由八句组成。 律诗全诗共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末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句式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如李白的《静夜思》;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首联:写了几种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凄冷 空旷 悲惨 凄清 风--天--猿--渚--沙--鸟 孤独 秋意悲凉 境遇孤苦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主观感受) 意境 凄凉 清冷 苍凉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落木: 长江: 无边、萧萧、下 不尽、滚滚、来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苍凉、沉郁、宏阔 无边落木萧萧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