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 ———明确词性,分辨类型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词类活用,是词类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充当其他类词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即在句子中担任临时“职务”。 链接高考 命题点1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名词+名词,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动宾或动补关系。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杖汉节牧羊。(《苏武传》) 2.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 常见代词(之、其、尔、汝、者、我、等) 3.能愿动词+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表示可能、必要、意愿和估价的动词。也叫“助动词”。其作用是“辅助动词”。 文言文中常见能愿动词有:能、可、足、欲、宜、应、愿、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武能网纺缴(zhuó)。(《苏武传》) 4.副词+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中常见副词有:不、弗、皆、都、已、未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阿房宫赋》)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名词受介宾短语的修饰,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名词+介词结构/介词结构+名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浴乎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既”字后面,“者”字前面,活用为动词。 【所+名词 既+名词 名词+者】 左右既前, 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荆轲刺秦王》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7.名词+连词+动词/动词+连词+名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刺秦王》) 扣舷而歌之 。 (《赤壁赋》) 客逾庖而宴。 (《项脊轩志》) 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 儿涕而出。(《促织》) 【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指名词活用为动词时,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其核心特征是名词通过动宾结构,使宾语具备该名词的属性或执行相关动作,如“肉骨”即“使骨生肉”,“东南其亩”即“使田亩朝向东南” 。 该用法的典型结构可转换为“使+宾语+动词”句式,翻译时多采用直译或动补式表达,例如“王之”译作“使之为王”。语法上,名词使动用法强调主语使宾语发生客观变化。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之死》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