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时空坐标 1 2 5 4 3 1937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1942 “百团大战” 《开罗宣言》 1941 第三次 长沙会战 1938 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 《联合国家宣言》 1943 6 皖南 事变 平型关大捷 苏德战争 太平洋战争 中国远征军 (1942年开始) 盟军反攻 中共七大 日本投降 1940 7 1945.9.2 《论持久战》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反攻阶段 1937.7.7 1938.10 1945.8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一章 概念解析 指出黄色、蓝色、红色部分表示的区域。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抗战: 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战略:持久抗战,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地位:在抗战初期起主导作用。 作战方式: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沦陷区 敌后战场抗战: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 评价: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配合的关系,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防御阶段 (1)淞沪会战(1937.8.13-11.12) 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11月中旬,日军占领上海。 “如果进行以消灭南京中央政权为目的的全面对华战争,不过三四个月内就可以争取结束。”……日本统帅部认为,占领上海“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切断其对外联系”,迫使中国政府尽快屈膝投降。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淞沪会战? ①通过速决战,能打击南京政府的作战决心,实现其预期的在华政治和经济利益。②攻占上海这一中国金融和工农业中心,有利于迫使南京政府就范。 一、防御阶段 (2)太原会战(1937.9—11) 平型关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 ———《平型关战役文献资料汇编》(1937年9月28日电) “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长官?此谓我死国活,国活我死。” ———第九军军长郝梦龄 郝梦龄 ①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国共合作的典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历时一个多月,太原失守。 (3)徐州会战(1938.1—5)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共歼敌1.8万人,缴获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大炮50余门,以及其他武器和军用物资。…给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以有力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中国军队损失1.95万人 。 ———《大江南北:抗日战争十四年全记录》 李宗仁 一、防御阶段 二、《论持久战》 “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看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 “中国没有一件能与日本比拟,如果战争扩大并延长下去,日本自然也感到困难, 可是日本感觉到痒的时候,中国已痛不可忍了!” ———《汪精卫传》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 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能坚持四年以上而不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或经济破产的, 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内力量和国际环境更无法支持长期的战争, 我们已经抗战两年, 我们差不多已走了整个抗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