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以巾包裹,藏入箱箧)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庄子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 导入 五石之瓠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南华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趣味性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4.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思考。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了解庄子 庄子思想 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 庄子对万物平等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天道观 辩证法 人生观 自由思想 齐物论 古代那些温习功课准备科考的士子们,他们桌子上摆着“四书五经”之类的高头讲章,但若我们去翻翻他们枕头底下,一定是放着一本《庄子》。有庄子垫底,他们的心里踏实多了。考中的,便高淡阔论高视阔步地去治国平天下,做儒家;考不中的,回到陋室,凄凄凉凉,头枕庄子,做一回化蝶之梦,或南柯之梦,也是一剂镇痛良方。而梦醒之后,悟出“世事庄周蝴蝶梦”,齐贵贱,等生死,则眼前无处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身旁无处不是周行不殆的造化之机———庄周庄周,本即是康庄大道周行不殆之意也。 ———鲍鹏山 庄子的大用 ①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在关键时刻,就会发挥作用,诚如老庄所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②文学给人带来的用处却是更高、更深层次上的东西。文学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丰富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品位,健全人的人格,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才华气质,滋润人的内心。 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乔布斯说:“我愿意拿我全部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富有想象力,擅长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逍遥游》 庄子语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处于矛盾纠缠中,不如于江湖中追寻自由与天道) 牛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 与不同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