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甫 1、近体诗与律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文体知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二句一联,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句法要相同;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词性相对 工对: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如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文体知识 2、律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八句皆属对。 首联对仗且有句中对 颔联对仗 颈联对仗 尾联对仗 文体知识 3、对仗 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 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 从情感看,既有表达思念亲人朋友之作,又有表达个人渺小、身世之悲之作,还有抒发豪情壮志之作。 解题 任务一:识登高之人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风格特色 (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思想内容 ①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②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③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④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杜甫生平的四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个人→社会) (少年心气,涉世不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55岁,身在夔州,登高临眺,写下此诗。因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三年之后他病逝,《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诵读入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