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7577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374889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李白 李白 一生 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5-25岁: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壮游与求仕期 26-42岁:仗剑远游,漫游求仕 长安三年入仕期 42-44岁:玄宗急召,供奉翰林;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再次游历期 44-55岁:离开长安,再次漫游 安史之乱期 55-62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再请从军,因病折回;病逝当涂,诗仙飞化 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742年),玄宗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初到长安,李白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写作目的 告别,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天姥 梦游之地 梦中游历 梦游 自己要离开,向留在原地的亲友告别 留别 古体诗不讲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诗句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格自由,适合笔随兴致、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属歌行体。吟,吟咏。 吟: 瀛洲 yínɡ 剡溪 Shàn 屐 jī 渌 lù 天台山 tāi 字词正音 殷 yǐn 澹澹 dàn 訇然 hōnɡ 悸动 jì 向天横 hénɡ 整体把握 1.熟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梦”写了哪些内容? 因何入梦 梦中之景 梦后之感 文本探究 2.熟读课文,分析作者入梦之由(找出可以原文加以分析) 因何入梦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诗人欲往的乃是天姥,为何入诗的开头却言“信难求的瀛洲”?作用是什么? 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如同仙境,或许可见。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埋下伏笔,引人入胜。 4.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要极力写天姥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特点: 情感: 作用: 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雄伟 表达作者神往之情。 为下文的梦游作铺垫。 神奇巍峨 归纳第一段 入梦缘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景 情 景仰向往 带着这份向往,李白 “一夜飞度镜湖月”,进入了梦境。 5.请大家思考:第二段梦境可按 “地点和时间” 分为几个画面? 画面解析 月夜:剡溪 月夜飞渡图 白昼:山中 登山奇观图 傍晚:洞外 山中奇景图 夜晚:洞中 洞天仙人图 6.梦中的每一处景色都有其独特的美,请结合 “意象 – 意境 ”对诗人梦中所见之景加以概括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心理变化。 所梦之境 所梦之景(意象) 意境特点 心理感受 月夜飞度图 登山奇观图 山中奇景图 洞天仙人图 李白 月夜飞渡图 夸张 ①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镜湖明月 清猿夜啼 剡溪渌水 凄清幽静 ②诗中写一夜飞度,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送”:拟人 “飞”:心切 一夜飞度 湖月照送 轻松愉快 心驰神往 李白 夸张 ①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概括景象特点以及写景手法。 云梯 天鸡 海日 ②在登山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请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加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