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百合花 茹志鹃 ———战争中的青春”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他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文体知识:小说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1、人物:形象、塑造 小说 三要素 2、情节 3、环境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 设置悬念、埋下伏笔、铺垫照应、一波三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作用 小说阅读要点 1. 理清情节 3. 分析环境 4. 概括主旨 2. 认识人物 《百合花》以第一人称叙事,用舒缓笔触串联生活片段;借细节与象征抒情,将军民深情融于诗意文字,含蓄隽永。 1. 语言:品味清新质朴词句,感受简洁含蓄之美。 2. 形象:分析细节刻画,解读人物性格与精神特质。 3. 情感:挖掘情节背后,体会军民情与人性美。 单元内容分析 学习提示 1.梳理小说情节。 2.赏析细节描写,概括通讯员、“我” 、新媳妇的形象特征。 3.理解标题内涵,体会小说主旨。 4.赏析小说结构、环境特色。 5.鉴赏小说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1943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1958年3月发表《百合花》,从此踏上文坛。最早发现她的艺术追求并给予热情赞扬的是茅盾,他不仅称赞了茹志鹃的探索,而且也点出了《百合花》在艺术探索上带有突破性意义。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作家作品 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娟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 写作背景 1957年前后,茹志娟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1958春),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茹志鹃 写作背景 “在我对这段部队生活翻箱倒柜之后,在过去那些质感的怂恿催逼之下,我决定要写一个普通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我觉得我认识这个人很久了,然而我却一直把他搁在一边,冷落了他。他年轻、质朴、羞涩。羞涩的原因是他的年轻。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怎么做,我都能推测想象。我当时主要想的就是这些。至于主题是什么,副主题是什么,主要事件又是什么,我都没有考虑过。” ———茹志鹃 请快速浏览课文: 小说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通讯员、“我” 、新媳妇 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开端):“通讯员带我到包扎所”(带路) (开头———P14“这都怪我了”) 第二部分(发展):“通讯员跟我去借被” (“我们到包扎所”———P16“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第三部分(高潮):“通讯员牺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