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8664

6.1《老子》四章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240272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老子,姓 名 ,字 , 。中国古代 ,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 老 子 走近作者 《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 春秋末期人 李 耳 聃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道家 老庄 太上老君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道德经》 作品简介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老子思想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三十辐(fú)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ɡ)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zhào)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wéi)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