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8689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381624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契诃夫。 ▲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极其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 ———(日本)池田大作。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道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 ———慕容雪村 人文素材积累 【导入】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救老年而牺牲,到底值不值 【事例一】2017年5月2日凌晨4时,福建省柘荣县23岁的消防员姚为君在火灾现场搜救95岁的被困老人袁某妹时,因民房坍塌被埋压而牺牲 【事例二】2018年12月7日,辽宁鞍山市23岁的消防员李铁营救落人冰窟窿的老人,因冰面坍塌,不幸牺牲。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救老年而牺牲,到底值不值 或许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3.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尊称他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上的仁政王道学说(即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孟子简介 1.性善论。(凡人皆可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仁政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人格)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义也。(社会原则) 思想主张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关于《孟子》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于是有思想的有识之士,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主张。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辩难、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诸侯,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中的著名篇章。 创作背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人”,指狠心地对待别人;“不忍人”,指怜恤、关爱别人;“心”即心思,心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主张,即每个人都要有怜恤、关爱别人的心。 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文题解读 恻 隐 孺 子 要 誉 怵 惕 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