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江花月夜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扬州人,唐代诗人。曾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一株奇葩。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意象 意境 明情 抓意象的特点 附着的固定情感 动词、形容词、副词 想象与联想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诗题的几种解读 1、五种意象 2、夜,表时间;春江花月单独成词,表示某个特定地点的景色 杭州:平湖秋月 北京:卢沟晓月 四川:峨眉山月 崂山:太清水月 无锡:二泉映月 桂林:象山夜月 春江下白帝,画舸向黄牛———庾信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下之景 这四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图画?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 ”字写出了一种生气 ,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 在海潮汹涌中 ,一轮明月喷薄而出 ,那是一种壮 丽得令人惊艳的场景 。平时我们说 “月亮升起来 了”,那是一种自然的 “升 ”,没有这个“生”有情感 。 这个“生 ”带 着人的情感 , 体现了大唐时代抒情主人公的精神风貌。有一种从无到有,渐渐发生的一种状态。 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卢纶:梢梢寒叶坠,滟滟月波流。 晏几道: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诗人站在奔流的春江之畔,望着浩荡的江水与大海汇合,明月从海面上缓缓升起,渐渐露出皎白的真容,江海相接,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折射着无所不在的月光,每一个在江边的人都能欣赏到这幅江月风光, 偈语: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为什么说“月照花林皆似霰”? 月亮是皎洁的,是明亮的。可是物体是具象的。而月亮与物体发生关联的恰恰是月光,月光如何描写?本来春天的花应该是五光十色的,正是因为有了月光的照耀,所以花色都变成了皆似霰,侧面写出月光的皎洁与明亮。 甸:郊外的原野 刘希夷:潮平见楚甸,天际望维扬 谢朓: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飞霜 古人认为霜是阴气增长突然降下的, 《易经》:履霜坚冰至 张耒:辗转曲终灯烬落,荒城寒月夜飞霜 突然向寒凉转变之意 动静 空里流霜不觉飞:月光形似飞霜,又可以使整个画面保持一种静态的美,并将周围的景色也融合到春江月色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因为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颜色。这几句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月光的素淡纯洁明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则是从正面描写月光的纯净明亮。 从春江岸边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描写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是谁?他初次看到月亮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哲学的追问———向前追问一个起点 月下哲思 宇宙意识:哲学上的时空概念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没有消极低落之感,更多的是一种稳定平和,在客观陈述一个问题。 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