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感受军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篇,故称“ ”。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我国 创作的源头。 诗歌 诗三百 305 回顾: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现实主义文学 “诗经六义” 风 国风,是各地民歌,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国风·邶风·静女》《国风·秦风·蒹葭》《国风·周南·芣苢》 雅 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颂 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内容:风、雅、颂 诗经六义 手法:赋、比、兴 诗经六义 赋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引出下文写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如“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即是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过程。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周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周平王举室东迁。 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公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了解背景 无 衣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一般没有参军资格,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能去参军。但是秦国允许奴隶参军,秦地人民多尚武,再加上军功的巨大诱惑,很多奴隶也都愿意去当兵。那时候参军需要自备军衣和兵器,很多奴隶没有能力自备服装兵器,所以就出现了“无衣”———即没有军衣的情况。 一说“无衣”的意思是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解题 【字词注音】 戟(jǐ) 偕(xié) 裳(cháng) 【感情基调】 【语言风格】 诵读全诗,把握其势 【诵读指导】 《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 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里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行动!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一同奔赴战场! 文白对译 文白互译,感悟诗情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文白对译 文白互译,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