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0820

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教案(4课时) 2025-2026学年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1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7840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七年级,2024,人教,数学,学年
  • cover
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   1.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正确使用.   准备带有刻度的直尺. 知识回顾   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涉及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以及0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在有理数范围内,加法有哪几种情况?   三种类型:(1)同号两个数相加.   正数+正数,负数+负数.   (2)异号两个数相加.   负数+正数.   (3)一个数同0相加.   正数+0,0+0,负数+0.   小学学习过的:   正数+正数,正数+0,0+0.   小学没有学习过的:   负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0. 新知探究 一、探究学习   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例如,向东走2 m记作+2 m,向西走2 m,记作-2 m.小明想知道自己走两次后离起点的距离,你有办法帮帮他吗?   【问题】方向相同的情况:   (1)先向东走2 m,再向东走3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2)先向西走2 m,再向西走3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学生先自己画图,然后师生一起用PPT画出数轴.让学生对比自己所画的数轴,寻找差距.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解释有理数加法,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思考】怎样用数轴表示小明两次运动的结果(方向、距离)?   【新知】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和的符号不变,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问题】方向相反的情况:   (3)先向东走3 m,再向西走2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4)先向西走3 m,再向东走2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5)先向西走3 m,再向东走3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数轴表示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引导,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   【新知】绝对值不相等、符号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结果为0.   【问题】特殊情况:   (6)第1 s向东走3 m,第2 s原地不动,2 s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由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总结,进而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三种不同情况.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培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新知】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思考】按照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它和小学学过的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一致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联系新旧知识,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在探究的思路上加以引导. 二、典例精讲   【例1】计算:   (1)(-3)+(-9);   (2)(-8)+0;   (3)12+(-8);   (4)(-4.7)+3.9;   (5)   【答案】(1)-12; (2)-8; (3)4;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