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1546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896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北省,答案,试题,语文,月月,学期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解析】 1.D(材料二原文说的是“既有……也有……”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2.D(材料二只有在解放区的特殊历史环境中,普通民众(当时主要是农民和士兵)才真正成为读者主体。) 3.C(C项解析文章、诗歌应该为现实需要而写,为国计民生服务,符合观点;A项语言没有文采,则传播不远,强调语言表达必须讲究文采;B项强调想象丰富,不受时空限制;D项强调确定主题思想和发挥主旨总摄全篇作用的重要性。)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层进结构展开论证,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观点鲜明,严谨周密。②论证方法上,采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思维辩证,有说服力。(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细则】补充:1、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观点。 2、论证语言上,领袖的讲话用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多用排比,富有激情,多处使用设问句提醒与会人员,在关键时期起到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指导革命的作用。(每点 2 分,任选两点给满分) 5.①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喜》文从选材上反映劳动生活,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②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喜》文着眼于展现袁隆平的科研历程的艰辛,深化了劳动价值,使广大劳动者感奋起来。③文学创作要以民众为主体,走“群众路线”。《喜》文作为一篇新闻类作品,其社会价值在于号召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产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每点2分) 【评分细则】5.按照答案评分。每点理论 1 分、分析 1 分,其他分析若能联系三点理论,如答“《喜》文语言平易近人,选取日常生活场景”等,亦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解析】 6.D解析:“文章以‘我’生活中的见闻为线索”有误,文章是以“‘我’的心理变化和感情流变”为线索。 7.C解析:“这”指代本句话前“我”经历的那些生活场景。 8.答案:①童年的“我”期待父亲的陪伴,失去父亲让“我”不自信,②青春期的“我”面对未知生活,期待父亲的指引和示范。③失恋的“我”期待父亲的抚慰、倾听与指点迷津。④结婚时的“我”希望父亲能分享“我”成家的幸福,教导自己作为男人的责任。⑤做了父亲的“我”期望与父亲分享新生命诞生的喜悦,⑥遭遇生命危机的“我”需要父亲给予“我”强大的精神支撑。(每点1分,写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 9.答案:(示例一)选“父爱·无处不在”,①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父亲,主题是展现无处不在的深沉父爱。②父亲虽已逝去,但他带给我的影响无处不在,不止显现在“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里,而且遍布于“我”生活的世界,③父亲虽已逝去,但父爱却以一种牢固的形式成为“我”成长的精神支撑,“我”怀念父亲,也是在怀念那一份无处不在的爱。(每点2分,答案从主要描写对象,“无处不在”“父爱”三个角度呈现即可) (示例二)选“我是你”。①“我”和父亲都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文章记述父亲的逝去,也描述“我”承继父亲血脉精神的成长。②父亲虽已逝去,但却“复活”在“我”甚至女儿的身上,“我”就是父亲在世间的另一种延续,③父亲的痕迹遍布“我”的记忆和世界,只要“我”努力生活,珍惜生命和生活中的美好,就意味着父亲并未逝去。(每点2分,结合全文围绕“我是你”及主题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解析】 10.BDF 【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题思路】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