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2120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508786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 明晰主旨 壹 贰 叁 目录 课后巩固 肆 学习目标 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了解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体会其“游仙”之念与道家风骨、儒家风范的融合。 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 把握诗歌意象,发挥想象力,仔细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附近)(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42岁担任翰林供奉,44岁受权贵排挤,赐金放还,游历全国。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李白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李白被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合称为“大李杜”。其诗风豪放飘逸,雄奇壮丽。杜甫称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李白将游东鲁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解题 梦游 天姥 吟 留别 梦中游览 本首诗内容 梦游对象:天姥山 仙山,神秘色彩 诗歌体裁 与“歌”、“行”相仿 临行赠别 自己离开 亲友留下 送别诗:送亲友离开,自己留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寄别:在异地送亲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梦 梦前-第1段 梦中-第2段 梦后-第3段 梦游之因 梦游之景 梦游之感 梳理全文 入海求仙是中国古代沿海君主为寻求长生发起的海上寻仙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海市蜃楼现象及方士影响,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黄金宫阙及不死药,齐威王、燕昭王等均曾派人探寻 。秦始皇统一后多次派徐福率数千童男女及百工出海,携带五谷东渡求仙药,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信:确实;求:寻求; 或:有时; 语:说,谈论; 睹:看到 翻译: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思考:开头为何不直接讲天姥山而是先提了“瀛洲”? 因为天姥山和瀛洲同样神秘而美妙的,但是 瀛洲———信难求。虚的,难以寻觅; 天姥———或可睹。实的,可以找到; 以仙山的虚幻难觅反衬天姥山的实际存在,表现诗人对名山胜境的向往。 侧面描写 虚实结合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神秘的而又可能接近的天姥山到底美在哪里呢?值得值得诗人向好友东鲁诸公强调一番? 遮蔽 超过 天姥山彷佛接连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过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倒拜倒一样。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八千丈”来形容天台山本就是夸张,而天姥山能够“横”过天,“拔”过五岳,五岳都能拜倒在天姥山之下,运用了双重夸张手法、对比手法,从而衬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挺拔、壮美。 诗人是如何表现天姥山的高峻?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天姥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