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知人论世 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少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统一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谥号魏武帝。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其文亦清峻通脱。 走进作者 知人论世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1. 政治手段的评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正统史观中被视为篡汉的“奸贼”,但从务实角度看,这一策略有效稳定了北方局势,避免了更大的分裂。 2. 个人行为的争议:他既有“割发代首”的治军严明,也有“徐州屠城”的残酷记载;既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也存在猜忌多疑、诛杀异己(如孔融、崔琰)的行为。 政治成就 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稳定了社会秩序。 文学成就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诗作继承《诗经》及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充分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大致分为两类: ①反映了汉末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 ②表现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曹操的诗歌,质朴刚健,慷慨悲凉,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指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成就最高。代表作家:“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具有“质朴刚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 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赤壁之战; 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 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 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 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曹操之最”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苦,面临死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那时,人心思治,尽快结束纷争的局面是大势所趋。 曹操顺应时代的潮流,肩负起完成统一大业的重任。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入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创作背景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 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音调的长短。本诗是曹操用旧题写的新词。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 长歌的特点:热烈奔放。 短歌的特点:节奏短促,低音短唱,抒发内心忧愁苦闷。 解题 “乐府诗” 乐府:歌行是乐府诗的一种。诗除了歌、行、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