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台湾诗人余光中《寻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梦游 天姥 吟 留别 题材:游仙诗。 内容:虚幻 手法:想象。 游览对象。 体裁:歌行体,乐府诗,古体诗。特点:1、篇幅较长。2、平仄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3、用韵较灵活,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转一韵。4、以七言为主,杂有长短句式。 题材:离别诗。留给东鲁的朋友 写作目的,无惜别感,借题发挥。 一、解 题 二、作者———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大诗人,人称“诗仙”,是浪漫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蜀 长安 齐 吴 越 汉水 梁 宋 第一次漫游: 第二次漫游: 江夏 洞庭湖 庐 山 金陵 扬州 淮南 姑苏 荆门 安陆 襄阳 终南山 洛阳 齐州 镜湖 天姥山 李白一生漫游图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 轻视财货。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是他一生的愿望。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三、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 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又因醉中命唐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便遭到高力士等人的排挤、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体面地赶出了京城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yǎn)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故地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给友人,借以排谴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表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朗 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一段: 五、梳理大意 第一段: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也许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与天相连遮住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第二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