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多用入声韵,故于凝重之中含有激烈、感慨之情。 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chán)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本词即游金陵追念古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题目解说 南京◆金陵 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引发对前人往事的追忆,从而生发出某些情思的诗词。 登临怀古诗 掌握方法 ①登临何地 ②所见何景 ③所思何人 ④所想何事 ⑤所抒何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登临何地:赤壁 所见何景:壮美江山 所思何人:周瑜 所抒何情:失意, 旷达 此词通过对长江壮美景色的描绘(所见何景)、对古代风流人物的才略气度和丰功伟业的追忆(所思何人),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的旷达之心。(所抒何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登临之地:金陵 诵读悟情 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登临之地:金陵 所见何景:金陵秋景 所思何事:六朝旧事 诵读悟情 所抒何情:? ?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其文逻辑严密,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 王安石在1058年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陈述弊病、谏言改革,但并未得到重视。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被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他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创作背景 桂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