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5483

河南省安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4894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南省,安阳市,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
  • cover
河南省安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气象万千,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涌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高瞻远瞩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从长时段的历史和文化视野中观察新时代以来文艺领域的“深刻变化”和“重大变革”,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大众正在成为新时代文艺的宏大能动力量,新大众文艺正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创造新形态、开辟新境界。 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面向等特点。同时,随着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升,这是新大众文艺的基础所在,由此带来的不仅是精神文化需求的巨大数量增长,更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质量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在迎来全体人民在精神上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广阔前景。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不仅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观看习惯,而且内在地改变着文艺主体的形态。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进而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文艺深刻地介入生活,生活直接地介入文艺。技术发展和媒介变革推动下的生活变革和文艺变革,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文艺各领域的基本条件和固有设定,文艺乃至社会文化的更多重大变革正在前方浮现。 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心环节。“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如春江浩荡,如万山红遍,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正在转化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连绵的高峰都是巍然崛起于大众文艺的辽阔原野之上,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 (摘编自李敬泽《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 砥砺新经典》) 材料二: 新大众文艺,首先破除了专业与业余的严格区分,对当前艺术越来越专业化的倾向是一种微妙的克服。创作走向过度专业化,是艺术的顽疾。艺术当然需要专业基础,每一种艺术创作都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然而一旦走向过度专业化,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就容易与广大读者、观众群体脱离开来,成为“圈子”艺术。但艺术过度专业化的问题,又很难从内部破解。近些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艺术创作有了新的平台,大量非艺术圈的普通人有机会成为创作的主体。他们借助新技术提供的生产力与传播力,把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朴素情感,通过文字、影像、舞蹈等各种艺术形态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大众文艺创作中来。专业与业余区分的打破,还表现在近些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给了普通创作者更多机会,使得他们能够进入到创作的核心领域,在更大的平台上一展身手。 新大众文艺另一个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