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诗歌体裁、章法和题材 古 代 诗 歌 体 裁 诗歌体裁 诗 词 曲 诗歌体裁 诗 古体诗 近体诗 也称古诗、古风, 指唐以前的诗歌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 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篇幅长短不限 歌、行、引、吟、曲 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 律诗 绝句 五律 七律 五绝 七绝 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 句有定字(五言或七言), 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平仄、对仗没有律诗严格 调有定格 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诗余、长短句、曲子词) 诗歌体裁 词 曲 长调(91字以上) 单调:仅有单片 双调:有两片,上下片平仄大致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中调(59-90字) 小令(58字以内) 散曲 杂剧 小令 套曲 一支曲子独立 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 体式与词相近,较多使用口语 古 代 诗 歌 章 法 近体诗中的律诗和绝句章法 :“起”“承”“转”“合” (1)“起”,诗篇开头。常见的作用有: ①开门见山,交代人、时、地、事、环境;②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③统领全篇,照应题目等。 (2)“承”,承接上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一般有可互为因果、承接、补充说明等关系。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转”,诗意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4)“合”,就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郡斋忆书事寄子履 欧阳修 使君居处似山中,吏散焚香一室空。(起) 雨过紫苔惟鸟迹,夜凉苍桧起天风。(承) 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转) 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6.①借“白醪”“红枣”两个意象,描绘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 ②“白”“红”色彩鲜明,烘托出官民同乐、热闹祥和的气氛; ③两个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使诗歌由安闲惬意转入关注民生,为下文抒情积蓄力量。 古 代 诗 歌 题 材 一、酬答唱和诗 酬赠诗,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的作品。 年份 试卷 题目 作者及朝代 2024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宋·吕本中 2023 新高考1 《答友人论学》 宋·林希逸 2021 全国甲卷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宋·陈师道 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宋·辛弃疾 新高考1 《寄江州白司马》 唐·杨巨源 新高考2 《示儿子》 宋·陆游 2020 全国1卷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唐·陆龟蒙 新高考1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新高考2 《赠赵伯鱼》 宋·韩驹 一、酬答唱和诗 酬赠诗,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的作品。 题目:(一)“奉呈”“奉赠”“投赠”“奉和”“献”“上” +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献汉南樊尚书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赠韦左丞丈》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上包祭酒 》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一、酬答唱和诗 题目:(二)酬、寄、和、赠、次韵、依韵、用韵、答等字眼。 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临河三中 陈静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