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6249

8.3《党费》课件(共6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9-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52650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入新课,夯基础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 党费 知任务,明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小说简单明了的语言风格,把握“党费”的多重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全文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分析黄新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赏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崇高的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提高个人思想追求。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其后曾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 王愿坚一生致力小说创作,创作成果颇丰。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他的作品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作)等。 知作者,晓背景 本文描述的是在1934年的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关于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它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这篇文学作品取材于三个真实的感人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黄新其实是有真实原型的。 1954年,《解放军文艺》7月号上需要一篇宣扬优秀党员的故事。知道这个消息后,王愿坚首先想到的是那次他南下时听到的有关卢春兰的故事。 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为了帮助山上没有盐吃的游击队,便组织群众腌了些咸菜,凑到一起,交给从山上来的人带走。不幸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的群众聚集到一起,用枪威胁他们,要他们说出这件事的组织者,当然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容地站出来说:“是我!” 卢春兰的故事是可以写成一篇很感人的小说的,但是这对当时的王愿坚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卢春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较早,故事的社会背景、当地的生活风貌和人物的精神状态,王愿坚都无法完整地把握,也就无法把故事中人物最动人的场景展现出来。 这个问题困扰了王愿坚很长时间,他为无法表达革命同志的真情而彷徨踯躅。就在王愿坚为创作而苦恼的时候,他想起了1944年秋天他在莒jǔ南张大娘家做“儿子”时的情景:张大娘为了把“窝头”留给王愿坚吃,就给自己年幼的女儿吃花生皮。 同时,触发他灵感的还有一个故事,即1946年,在一次战斗中,王愿坚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发现一个笔记本里夹着两角钱的北海币,钱的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一笔党费。” 这些事情对王愿坚的触动很大,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一个党员在革命落入低潮、处于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对党的信念和忠诚。 在闽粤赣红色文化展馆,有一份特殊的缴费单: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黄新是谁?党费的数额为什么没有明确? 假设你是展馆的工作人员,请你为黄新设计一份个人档案。 知人物,析形象 个人档案表 姓名 黄新 性别 政治面貌 党龄 家庭住址: 家庭条件: 家庭成员: 党费数额: 个人简历: 证明人? 女 中国共产党 3年 八角坳从东头数第十七个窝棚 艰苦(17节) 丈夫卢进勇红军战士 5岁的妞儿 一筐咸菜 一块钱 1931年入党,在八角坳积极组织党的活动。1934年,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