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6569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17083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0.2,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东晋·陶渊明 知人论世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辞具有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押韵和句式自由,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常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以四、六字句为主,多按三拍读。 《责子》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小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动作名,耕田种植 动词,维持 生活,生计 方法、办法。这里指营生的本领 形作名,亲戚朋友 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靡,无;途,道路,方法,门路。 恰逢 因为 表被动 在那时 害怕 距离 收获的东西 酿造 动词,到、往 小序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rěn,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思念的样子 为什么呢 资质,本性 造作勉强 紧急、急切 都 从事 指做官 役使自己 惆怅的样子 感叹 不久 名作状,像骏马一样 因为 小序 陶渊明为何接受官职? 1、维持生计 “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2、亲故劝说 3、恰当的时机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4、合适的地点 “彭泽去家百余里” 5、嗜好的满足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小序 陶渊明为何会辞官?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不为五斗米折腰”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背景简介 《晋书·陶潜传》: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家世背景 曾祖父或为陶侃(kǎn),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 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 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 陶渊明的一生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29岁以前,居家读书 陶渊明的一生 29岁至41岁:时官时隐 第一次: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