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文题解读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三重理解: 一是颈项与脊骨间,比况狭小;二是脊梁的最高处,喻其骨气志向;三是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以此名轩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 、“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文章主体部分写于18岁,后一部分写于15年后,是补记。 怀宗追远: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宗族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读书人对这个有很强烈的意识。所谓光宗耀祖,不辱没先人,不玷污姓氏,都是这种意识的表现。 一间小屋 这是一间 的小屋。 修葺前 修葺后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狭 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不 漏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破 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明 亮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阴 暗 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幽 雅 感 受 屋中人 凡从兀之声多取孤高之意。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屋中小事 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诸父异爨 老妪回忆 大母激励 足音辨人 凭几学书 文本解读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生活杂乱、门户隔膜、人心涣散、家族衰败之悲 古代的世家院落由内而外依次为门、庭、堂、室。入门即庭、庭后有堂,堂后为室,左右为房。 文本解读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混混沌沌的样子),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斤斤计较之意)。俎豆壶觞,鲜或静嘉(很少是干净纯洁的)。诸子诸妇,班行少缀(都站不成行)。乃有以戒宾之故(请人观礼的缘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剩菜残羹),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归有光《家谱记》) 生活杂乱、门户隔膜、人心涣散、家族衰败之悲 文本解读 归氏世著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竹帛无可称者。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驰骛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出自《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祖上荣耀,仕宦不绝; 地方望族,影响远大; 五世同堂,血浓于水。 文本解读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幼年失母之悲 文本解读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 ———《先妣事略》 文本解读 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