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5054

【核心素养】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同步课件+教案

日期:2025-09-29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262495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同步,1课时,公民意味着什么,核心,上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公民意味着什么》教学设计 课题 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开篇内容,是学生理解 “公民” 概念、建立公民意识的基础。教材从 “公民是共同身份” 切入,结合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区分不同场合的身份差异,再追溯 “公民” 的起源(古希腊、古罗马),通过对比古今公民资格与权利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现代公民的平等属性。最后聚焦中国国籍取得方式,明确公民身份与国籍的关联,以及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为后续学习公民权利与义务奠定认知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公民责任感。 学习目标 1.知道不同场合身份有区别。阅读文本,了解“公民”的含义。2.联系生活,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探究取得中国国籍的两种方式。3.初步树立公民意识,增强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重点 1.理解 “公民” 的含义,明确公民身份与国家、国籍的关联。2.掌握中国国籍取得的两种方式(出生取得、申请加入取得)及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 难点 结合具体案例准确判断是否为中国公民,真正理解国籍规定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创设生活情境:展示 “在家里帮妈妈干活”“在学校学习知识”“在商店购买商品” 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在这些不同的场合里,我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呢?”2. 引导思考:“我们的身份会随着场合变化而改变,但有没有一个身份是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共同拥有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共同身份 ——— 公民,探索‘公民意味着什么’。” 1.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回答不同场合的身份(如家里是孩子、学校是学生、商店是顾客)。2. 带着疑问思考 “共同身份”,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通过身份对比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 “共同身份” 的好奇心,自然导入课题,降低学习门槛。 讲授新课 (一)公民是我们的共同身份1. 结合导入环节的回答,总结:“在家里我们是子女,在学校是学生,在商店是消费者,但无论在什么场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 公民。”2. 提问:“为什么‘公民’是共同身份呢?因为它不局限于具体场合,而是与我们的国家成员资格相关,接下来我们就先了解‘公民’一词的由来。”(二)“公民” 的起源及含义1. 展示古希腊、古罗马公民制度的图文资料(如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的权利差异),讲解:“‘公民’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当时只有父母是本城邦自由民且拥有财产的成年男性是公民,妇女、穷人、奴隶都不是;古罗马王政时期,贵族是完全公民,平民和奴隶无公民权利,直到帝国扩张后,境内所有自由民才获得公民资格。”2. 呈现 “古今公民资格与权利对比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同学们,古今‘公民’有什么不同呢?现代社会的公民又有什么特点?”3. 总结现代 “公民” 含义:“现代社会中,无论性别、贫富、出身,只要拥有某国国籍,就是该国公民,公民之间是平等的,都能根据国家法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三)中国国籍取得的两种方式1. 情境提问:“我们知道了公民与国籍相关,那大家想想,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的身份区别,主要在于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国籍’)”2. 展示机场边检 “中国公民通道” 和 “外国人通道” 的图片,提问:“为什么机场要设置不同通道?这说明公民身份与国家是什么关系?” 结合 “知识窗” 讲解:“公民身份标示个人的国家成员资格,即具有某国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3. 讲解中国国籍取得方式:(1)出生取得:呈现案例(如 “父母是中国公民,孩子出生在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