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1978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4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日期:2025-10-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320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优化组合,名校,百强,纲要,中外
    小题练4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A [依据材料“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才会和平,日本更是要从自己的前途出发构建国际新秩序,突出反映了德日法西斯的扩张本性。故选A项。] 2.D [按照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的观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有以下两个:德国的征服国策和英国的绥靖国策,说明这两个国策都对二战的爆发负有主要责任,从而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进行反思,故选D项。] 3.D [据材料“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可知,该政策是“绥靖政策”,其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故选D项;二战后欧洲国家开始联合成立煤钢共同体,此时英国、法国同德国、意大利等处于敌对状态,排除A项;材料中政策为政治策略,B项是欧洲经济状况,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爆发,排除C项。] 4.D [对于二战的转折点,苏联、英国和美国学者都从自己国家的立场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D项正确。] 5.C 6.D [由材料“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可知联合国安理会对世界和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故选D项;“有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联合国与国联的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于多种力量的崛起,与材料内容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 7.B [题干显示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对弱小国家的侵略,为了避战自保而采取了漠视或者纵容的政策,苏联则因为英法出卖采取与德国签约而自保的策略,但主要大国的避战自保政策会助长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战争的爆发,故选B项。] 8.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正处于二战期间,丘吉尔发表演说是要鼓舞民众坚定反法西斯的信心,故选A项;当时是二战时期,要集中力量对抗法西斯,而不是建立国际秩序,排除B项;丘吉尔这一演说旨在提振英国民众的信心,坚定抵抗的决心,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建立,排除D项。] 9.C [据材料“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本形成”“对法西斯‘三国轴心’作战”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宣言是《联合国家宣言》,由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共同签字,故选C项;“绥靖政策”不合逻辑,与材料“‘使用不论是军事或经济的全部资源’直到‘完全战胜’敌人”相悖,排除A项;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是在1941年6月,而《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于1942年,排除B项;“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的是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排除D项。] 10.A [二战时期,美国重视对女性的动员工作,这是因为战争导致大量男性被征召入伍,国内劳动力严重不足。为了维持战争经济的运转,美国政府提出了“家庭前线英雄”的概念,并通过电影海报等方式宣传健康、强壮的女工人形象,鼓励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工厂和其他工作岗位,为支持前线的战争努力。因此,这种做法契合了当时形势的需要,故选A项;虽然二战时期美国重视对女性的动员工作,但并未体现其促成男女地位平等,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二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并不是材料中的现象引发的,排除C项;据材料“家庭前线英雄”“强壮的女工人”可知,这一现象并不是为了动员女性参战,而是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支持前线的战争,排除D项。] 11.D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安理会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大型武装冲突决议中占比突出,这显示了它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努力推动国际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协调与合作是国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