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有歌、行、引、吟等体裁。 解读题目 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后代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古体诗VS近体诗(格律诗) 古代诗: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文人诗、乐府诗 近体诗(格律诗):绝句(5、7言)、律诗(5、7言) 除格律诗外,有严格韵律体系的其他文体:词、曲 注意:后代的人也写古体诗。 《蜀道难》(乐府旧题)《行路难》《燕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 格律特征: (一)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三)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四)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五)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五言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型: (一)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二)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三)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四)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多写蜀道险阻。 “《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李白的《蜀道难》即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解读题目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多写蜀道险阻。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南朝梁、陈间已有人拟作。 李白的《蜀道难》即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李白的这首诗虽托题古调,但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创新的,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全诗描绘奇险壮丽的景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句式也随着感情的变化参差错落,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读题目 李白 蜀道难 蜀 道 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千米,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由于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解读题目 写作背景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檠《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人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1.“讽刺唐玄宗安史乱后入蜀”不攻自破;2.《蜀道难》在古代就已被当做李白的代表作。) 这首诗一般认为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 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