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花飞舞》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雪花飞舞》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于 1910 年为其 5 岁爱女创作的钢琴曲集《儿童乐园》中的第四首。乐曲以钢琴独奏的形式,生动刻画了雪花飞舞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音型表现雪花纷纷扬扬;第二部分在雪花飘飞的节奏音型衬托下,高音区有三连音节奏组成的下行音调,低音区有上行旋律,似孩子们的对话;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音乐,结尾音区移高、力度减弱,表现雪花缓缓飘落。乐曲通过音区、节奏、力度等的变化,展现了雪花飞舞的不同场景,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和想象力的优质素材。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雪花飞舞》,感受乐曲所描绘的雪花飞舞的情景,分辨乐曲三个部分的不同特点,包括音区、节奏、力度等的变化;体会乐曲中快速十六分音符音型、三连音节奏等所营造的氛围,提升对器乐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 2.艺术表现:能根据乐曲的不同部分,为乐曲增添相应的动作,用肢体语言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尝试哼唱代表 “雪花” 的曲调,感受旋律的特点。 3.创意实践:小组合作,结合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创编简单的雪花飞舞表演,或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乐曲描绘的画面,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文化理解:了解乐曲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出自《儿童乐园》钢琴曲集,感受西方音乐作品中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所描绘的雪花飞舞情景,分辨三个部分的特点(音区、节奏、力度等);能用肢体动作表现乐曲;参与创意实践活动。 2.难点:准确感知乐曲各部分的音乐要素变化(如快速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节奏等);理解这些变化所象征的雪花飞舞情景;在创编表演或绘画时,贴合乐曲的风格和情感。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提问 “同学们,你们看过雪吗?在哪里看过?分享一下你看雪的经历吧!”,引导学生分享雪景经历,营造氛围。随后介绍 “漫天飞舞的雪花激发了作曲家的灵感,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了《雪花飞舞》,我们来听听音乐是怎样表现雪花飞舞的”,引出乐曲。学生活动: 分享看雪经历,回忆雪花飞舞的情景,对乐曲产生好奇和期待。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分享引发情感共鸣,自然导入乐曲,为感受乐曲内容做铺垫。 环节二(初听与感知) 教师活动: 1. 播放《雪花飞舞》,提问 “你能从音乐声中感受到雪花在飞舞吗?”,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乐曲与雪花飞舞的关联。 2.再次播放乐曲,提问 “什么样的曲调代表着‘雪花’,你能哼一下吗?”,鼓励学生尝试哼唱,感知代表雪花的旋律特点。学生活动: 1. 初听乐曲,感受雪花飞舞的意境,回答问题。 2.复听乐曲,尝试哼唱代表雪花的曲调,初步感知旋律。 设计意图: 通过两次聆听,让学生逐步建立音乐与雪花飞舞情景的联系,初步感知乐曲的旋律特点,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环节三(分段深入理解) 教师活动: 1. 复听乐曲,提问 “乐曲中高音区的音乐表现了什么?低音区的音乐又表现了什么?除了音区的变化,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音色又有什么特点?” 2.分段播放乐曲: - 第一部分:讲解 “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好像雪花纷纷扬扬,越下越密”。 - 第二部分:讲解 “在雪花飘飞的节奏音型衬托下,高音区有三连音节奏的下行音调,低音区有上行旋律,有如孩子们的对话”。 - 第三部分:讲解 “再现第一段音乐,结尾音区移高,力度减弱,最后几片雪花缓缓飘落”。 3.提问 “你能听出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相同吗?”,强化对乐曲结构的理解。学生活动: 1. 复听乐曲,思考并回答关于音区、节奏等的问题。 2.分段聆听,理解各部分所表现的雪花飞舞情景及音乐要素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