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8043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优质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10-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113464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至清,中叶,经济,文化,优质
  • cover
(课件网) 时空定位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582年明朝疆域 1570年 欧洲 亚伯拉罕·奥特柳斯 绘 请同学们对比两张地图,并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盛世 危机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1)农业 甘薯 玉米 ①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松江、苏州:“邑之民业,首藉棉布。 嘉兴、湖州:“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深化拓展】玉米传入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 (2)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 (3)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民族经济的融合。 消极影响 (1)使山区趋向单一的种植业,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 (2)破坏了生态环境,土地冲蚀和农业生产递减规律加剧。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2)手工业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资本主义萌芽”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资本论》 ★“资本主义萌芽” 阅读“历史纵横”,完成以下表格: 劳动者 “织工” 工作时间 晨起晚息 工作场所 工场(染坊、玄庙口) 产品 丝织品 组织者 机户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3)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王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情境探究】结合材料,归纳明清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提示:①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②贸易规模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③商业资本聚集,出现地域性商帮;④城市经济功能凸显,工商业市镇兴起。 ◎海外白银的来源,主要是欧洲、美洲和日本。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总量的十倍。 ———卜宪群《中国通史》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的地租,主要是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商人在经营活动中所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920年中国经济成分图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雍正: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大清会典事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