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9266

2.1 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解读】

日期:2025-11-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3972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哪里,去了,教材,解读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1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观察露珠消失、水迹变干、温水蒸发的现象,知道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水蒸发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根据现象做出推断和解释,建立事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探究实践目标。 ●根据事实提出假设,开展探究实践,利用实验验证水迹变干的过程是水蒸发进入空气中。 态度责任目标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2.1 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第二点“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学生在“天气”单元中已初步认识到水蒸气上升会变成云,云会产生降雨的现象。本课作为水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自然现象引入水的蒸发,聚焦“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帮助学生感知水在常温下发生的状态变化,使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本课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叶片上的露珠“消失”作为情境,让学生讨论原因,尝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探索板块,首先“列举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让学生从叶片露珠的“消失”联系到更多水“消失”的例子,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其次,在感性经验增多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探究,产生近距离观察水消失现象的需求,用叶片和玻璃片上水迹的变化作为代表进行对比观察;接着,学生只观察到了水“消失”,没有观察到水去到哪里的直接证据;最后,为了进一步找到水的去向的证据,教材设计了用干燥透明的大杯子罩住小杯温水的实验,通过分析大杯子内壁上水的来源推理小杯子中水的去向,该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研讨板块,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探索2中的观察结果,指向水的去向的思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观察的需要;第二个问题针对的是探索3的观察结果,指向大杯子内壁的水来自小杯子蒸发后,而蒸发后的中间物质就是看不见的水蒸气。拓展板块,了解其他液体的蒸发现象,巩固同一物质可以从液态向气态转换的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湿毛巾会变干,地面上的水会被晒干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仅停留在“水消失不见”的思维层次,未深入思考消失的水的具体变化过程,比如将观察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分析水的变化和去向。本课以观察、记录、描述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使用科学词汇描述并解释蒸发现象,为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和去向。 难点:利用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有逻辑的推理。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这是早晨植物叶片上的露珠图片,意图是让学生发现自然界的水珠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消失,给学生留下水会发生变化的印象。 聚焦:这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尽量启发学生思考并交流,了解学生关于水蒸发的前概念。聚焦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水的去向和变化。学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能会提到探索1的例子。 探索1:在聚焦问题讨论后,自然过渡到列举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现象。本活动是本节课的基石,学生对水的认识将逐渐转到水蒸气上。 探索2:活动指向了水在常温下缓慢蒸发。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学生可以尝试用手扇风,将水放在手心加热等方法加速水的蒸发,感知影响水蒸发快慢的条件。学生能够调动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细致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学会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是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 探索3:本活动旨在验证空气中存在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可以转换成水。此处选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