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秦腔 贾平凹 学习目标 1.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了解秦腔、秦地、秦人的基本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本文出神入化的场面描写。 3.探究主题,理解感悟秦腔对于秦人的生命意义。 了解秦腔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因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又因早期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秦腔又名“梆子腔”。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人论世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人,生于1952年,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矫揉造作……小,巧,甜”的文风,讲求“张扬、大度、力度”。 知人论世 代表作: 长篇小说《废都》《秦腔》 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 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 “商州系列”(包括长篇《商州》《浮躁》以及《鸡窝洼人家》等一些中短篇小说)《白夜》《秦腔》(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 字词注音 泾(jīng)阳 涤(dí)荡 熨(yùn)平 煨(wēi)熟 人头攒(cuán)拥 偌(ruò)大 帽翎(líng) 麦秸(jiē)积 嘁(qī)嘁喳(chā)喳 段落 大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秦腔生成地域和声韵基础 秦腔对于秦川人生命的重要性 秦腔的文化底蕴及冲击力 排演的热情 演出的前奏 演出的精彩 观众的痴迷 演出的悲喜 秦腔的神圣地位 秦腔是秦人心中的唯一 初读文章 第一部分(1-3段):秦腔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4-9段):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 ◆理清思路 研读文章 思考1:分别概括秦地、秦人、秦腔的特点。 秦地:八百里;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一个专区,十几个县 黄土,老牛木梨疙瘩绳 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陵墓,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 秦地:广袤旷远,苍凉但富有文化底蕴 秦人: 民性民风:敦厚 说话语言:去声,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前声长后字极快。 生活状况:最劳苦,生时落草在黄土炕,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 生命要素:秦腔、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 秦人:朴实,劳苦,粗犷豪放 研读文章 秦腔: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秦腔:高亢激昂,揪心裂肠,感情充沛 研读文章 思考2:秦地、秦人、秦腔三者间的关系。 研读文章 辽阔厚重的秦地,养育了直率豪放的秦人,创造出激越奔放的秦腔。秦地、秦人、秦腔三者形成内在统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一种文化。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艺术特色 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文章主体部分的六段,每一段都有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 一些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发生的某件事中的一个生动画面,这就是场面。比如师生一同庆祝教师节,生日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