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2.2地球的结构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并能说出地壳主要由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 理解地壳会因地球内部运动(如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并能通过地震、火山等现象感知地球内部的运动性。 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观察地球结构示意图和岩石样本图片,比较归纳三类岩石的典型特征(如玄武岩、页岩、大理岩)。 能根据岩层弯曲示意图,推理地壳运动与岩层变形之间的因果关系。 探究实践 能小组合作完成地球结构模型制作,并按正确顺序(从内到外:地核→地幔→地壳)用橡皮泥分层模拟圈层结构。 会通过切开模型剖面观察圈层,并对比实景图(火山喷发、岩层弯曲)解释自然现象。 态度责任 在模型制作中乐于协作,尊重同伴意见,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认识地壳运动的现象,初步建立防灾意识(如地震、火山喷发的自然关联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圈层结构认知: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名称、顺序及基本特征。 岩石分类方法:能依据教材实例(如玄武岩、页岩、大理岩)区分三大类岩石。 教学难点 抽象概念具象化:理解“地球内部运动”如何通过挤压导致岩层弯曲(需结合示意图和模型操作突破)。 模型与实景的关联:将橡皮泥模型的分层结构与真实地球圈层建立联系,并理解地壳运动的动态性。 教具学具 教师: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 小组: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悬念激趣,聚焦核心问题 (约3分钟) 1.播放视频:播放一段震撼的火山喷发后的地貌变化视频。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大自然令人震撼的力量。火山喷出的炽热岩浆来自哪里?地震时,大地为何会剧烈摇晃?这些惊天动地的现象,是否在向我们透露着地球深藏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化身成为‘小小地质学家’,开启一场深入地球内部的探险之旅,去揭开它的层层面纱!” 3.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真实场景切入,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并自然引出本课核心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探索一:由表及里,初探地球架构 (约7分钟) 地球内部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怎样观察? (预设:学生回答,比如钻孔观察、比如从火山、地震等现象观察) “我们无法直接钻到地心去观察,但科学家们有办法。他们通过地震波等科技手段,给我们画出了一张‘地球解剖图’。”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你发现地球像什么? (预设:像“鸡蛋”、“洋葱”等,建立圈层结构的初步印象) 追问:科学家把地球分成了哪几个主要的圈层?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预设:地壳、地幔、地核) 继续追问:这三个圈层,从外到内是怎么排列的?哪一个最薄?哪一个最厚?哪一个可能温度最高? 3.讲解与确认:教师结合动画,精讲三层结构的位置、厚度、状态(固态/液态)等基本特征,并板书关键词。 (预设:地壳是固态,温度最低;地幔和地核是液态,温度很高;越到地心温度越高) (设计意图:从宏观结构入手,符合认知规律。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整体观察到细节分析,逐步构建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科学概念。) (三) 探索二:动手建模,验证内部结构 (约15分钟) 1.任务驱动:“光看图纸还不够过瘾,我们亲手做一个地球模型吧!” 2.发布制作任务:出示课本制作步骤,明确用红、黄、蓝三色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 3.关键操作与思考: 教师指令:“请各小组地质勘探队,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制作你们的地球模型。” 制作完成后,发出关键指令:“现在,请用塑料小刀,小心地将你们的地球模型‘切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