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6222

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2.4 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案

日期:2025-11-14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6137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3课时
  • cover
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课为新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第2.4节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核心知识点是理解并应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即 ,并通过实际情境突出“日温差”等典型应用。 2.内容解析 本节聚焦“减购加”思想:先观察日温差、海拔高度差以及时差问题,引出 这一法则;再结合数轴距离、比较大小与符号变换等过程,帮助学生融合加减运算的联系;最后通过典型习题与生活案例强化运算熟练性与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数感与思维灵活度。 1.教学目标 能够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发展运算能力。 感受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感受有理数减法与加法的对立统一,感悟转化的思想。 2.目标解析 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原理,并在日常问题中熟练应用。 通过数轴情境和温度差等实例,使学生体验负负得正、减法与加法的深层联系,增强转换思维意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灵活运用 ,感悟符号变化与结果的关联。 教学难点:在多样化应用(如温差、时差、高度差)中准确运算,避免符号混淆。 学生已初步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能区分正负数,但对有理数减法与“负负得正”的实质理解较薄弱。本课通过调整运算次序与符号转化,结合熟悉的温度、海拔、时区案例,将抽象运算与真实情境关联,有助于扫除误区、深化理解。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 如果某天最高气温是 5℃,最低气温是 3℃,那么这天的日温差是多少?如何计算? 如果某天最高气温是 5℃,最低气温是 ℃,那么这天的日温差是多少?如何计算?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作“日温差”。 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可以很快算出: 如果温差计算变成 又该如何处理?由此引出“有理数的减法”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温度差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关注负数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如何计算 ”的疑问进入新课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探究点1:有理数减法可视作加法运算 1. 师生互动: 教师演示:如果从 5℃降到 ℃,温度下降了多少? 学生思考:可转化为 (℃)。 教师提问:从运算形式看是 ,但是小明的思路像是在做加法,这是否合理? 2. 小明与小丽的两种算法: 小明: 从上往下看,,温度下降了 。 实际算式: = 5 + 3 = 8 小丽: 设未知数 ,使 = 5,解得 。 所以 3. 观察与猜想: 比较“加法”运算与“减法”运算结果,发现 与 的结果相同。 猜想:减去一个数,可能等效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温度差、算式对比,让学生形象感受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思想;在小明和小丽不同的解释中,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多思路解决的认识,逐步体会“转化”在运算中的意义。 探究点2:有理数减法法则与记忆口诀 1. 尝试交流: 将某地某天的最低气温记为 ℃,最高气温记为 ℃,对比下面算式: 地区 北京 2 8 哈尔滨 沈阳 2 共同总结: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被减数不变,然后做加法运算”。 记忆口诀:“两变一不变”。 2. 典例分析 : 例1 计算: (1) 0-(-33);(2) 6.5-(-3.5);(3) (+3)-17;(4) (- )- . 解:(1) 0-(-33)=0+33=33 (2) 6.5-(-3.5)=6.5+3.5=10; (3) (+3)-17=(+3)+(-17)=-(17-3)=-14; (4) (- )-=(- )+(- )=-( + )=-. 分析:先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再依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运算。 3. 探究思考 : 对于任意一个数,减去一个数后,差比原来的数大还是小?为什么? 解:一个数减去一个正数,差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数减去一个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