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0596

3.2 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解读】

日期:2025-11-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4392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各种各样,运动,教材,解读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3.2 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科学思维目标 ●感受到在物体上贴圆点,能更好地观察、描述、比较物体的运动。 探究实践目标 ●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并能用图示、符号记录运动路线。 态度责任目标 ●乐于研究物体的运动 ,如实描述物体的运动现象。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第四点“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在本课中,学生将观察和描述各种各样的运动,本课是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认知准备课。 本课有四个板块。聚焦板块呈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探索板块共有两个活动。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无须进行指导,让学生自主画一画物体的运动,学生在记录时会遇到困难,产生对更简洁的记录方法的需求。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贴圆点,用统一的方法记录运动路线。在研讨板块,讨论了物体的运动路线,感受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通过比较两次观察,感受贴圆点能更好地观察物体的运动。在拓展板块,分别在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上贴圆点,感受它们的运动路线可能不同。 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形式并不陌生,数学课学过平移和旋转,生活中也接触过摆动、滚动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机械运动的研究过于复杂,为了降低难度,教材采用这样的处理:先不出现“运动形式”这一科学词汇,用通俗易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运动路线”进行表达;学生描述运动形式时仅靠语言文字记录有难度,可以借助圆点、线条、箭头等方法直观描述物体的运动。在物体上贴圆点这一方法,其本质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贴圆点”和“画图示”其实都是建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把复杂的物体简化为质点,更好地探寻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物体的运动”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一模型建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描述简单的运动现象。 难点:利用“圆点+线条+箭头”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出示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图片中的物体运动路线不同,有的是整个物体在运动,有的是物体的局部在运动,暗示生活中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呼应课题。 聚焦:两个问题既指向本课的研究主题,又起到激活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作用。 教材呈现了五个运动形式不同的物体,这五个物体的运动形式分别是:指尖陀螺是转动;弹拨后的钢尺是振动;玩具车前进过程中车身为平动,车轮为滚动;弹簧摇马的马身是摆动,弹簧上下的弹跳是振动;悠悠球甩出去后绕轴进行转动,顺着线往回收是滚动。这些物体的运动形式各不相同,前两个是简单运动,后三个是复合运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综合考虑运动形式、复杂程度、学生熟悉程度等多种因素,替换为其他物体,如不倒翁、弹力球、发条青蛙等,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 探索1:学生自主观察并记录各种物体的运动,教师不要提前指导记录方法。学生记录时会遇到画得慢、物体绘制困难、不易看懂、画得不准确等问题,在交流中产生对统一、简洁的记录方法的需求。 探索2:物体上的圆点,隐含着质点的概念,为了使三年级学生可以接受,可以理解为“观察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比较并分析探索1的记录单,形成用统一的、简洁的方法来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认识。 记录单提供了记录范例。教学时,为了便于在观察结束后进行组内交流,最好提供多份独立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