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3.8 测试“过山车” 【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能运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 ●会比较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的大小。 科学思维目标, ●能根据测试结果和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过山车”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探究实践目标 ●能借助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方式,发现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展示、交流,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愿意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13.3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中的第五点“知道制作过程应遵循- -定的顺序,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尝试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改进并展示”。回顾并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 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在第1-5课逐步引导学生描述物体位置、判断物体运动方式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第6课中,了解运动物体与能量的关系;在第7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不仅要依据项目要求对“过山车”进行评估,还要借助自制的“过山车”开展探究活动,以此对本单元所学的科学概念进行系统回顾。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优化和改进。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交流评估, 先对自制“过山车”进行评价,然后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活动,即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方式, 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和小球到达终点时能量的大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小。第二部分为改进完善,改进“过山车”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到达终点时能量更大,在活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过山车”进行交流评估,巩固描述物体位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及运动与能量的关系等科学观念。 难点:针对“过山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呈现不同材料制作的“过山车”作品,暗含提示:每个小组的“过山车”作品是本节课正常开展活动的基础。 交流评估1:根据项目要求对“过山车”进行评价,承接了上一节课工程设计和制作的教学内容。 交流评估2和评估3:观察小球的位置及运动情况,通过测试“过山车”活动,回顾学过的知识。 交流评估4:通过测试“过山车”活动,回顾旧知识。同时在“过山车”终点放置小木块,借此来比较小球运动到终点时的能量大小。 此图出现两组学生操作画面,是指小球运动的快慢活动需要在组际不同的“过山车”上开展。 改进完善: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项目要求。此处提供三幅优秀作品图片,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改进完善自己的“过山车”,打开创作思路。 (五)教学准备 学生: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轨道、小球、秒表、软尺、细绳、小木块等。 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过山车”的制作情况,对没有完成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资料。 前一节课“过山车”的制作完成情况、是否有效保管“过山车”, 都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所以建议本课与前一课连在一起教学。课前,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如小球是否能正常运行、终点有没有预留小木块的空间等,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小组要督促完成或提供必要的指导。 1.交流评估 (1)评价导入。 出示学生自制的“过山车”实物作品,也可以呈现学生的作品图片。 提问:“过山车”已经做好了,它能达到我们最初的设计要求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测试评估活动来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