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行知中学高一年级三月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3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6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C.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 ) A. 加强重了农民的租役负担 B.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3. 宋史记载:“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样招募。”对宋太祖以“兵样”为标准从驻州之镇兵中选拔中央禁军的做法,理解准确的是( ) A. 有效维护了统治稳定 B.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D. 意在抑制武将势力 4.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5. “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曾国藩、李鸿章等亦联而起。时封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 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B. 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 消除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6. 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A. 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 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 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 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7. 五四运动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为文言文,之后转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五四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低俗毫无趣味,之后多为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新锐思想文化;同时很多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办报热潮中。大众传媒的这些变化( ) A. 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B.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式 C. 彻底解决了国家出路的问题 D. 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8. 1937年8月,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指出:红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并说明这是在抗日战争这种特定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正确方法。毛泽东的这一作战方针( ) A. 说明了党内思想整风的必要性 B. 适应了正面战场抗日战争需要 C. 利于配合和支持正面战场抗战 D. 体现了中共独立领导抗日战争 9.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0世纪70年代,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与美国结束长期对峙状态,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